某日中午,奉节城区某小区居民像往常一样拧开水龙头,却只听见空洞的呜咽声。这场“计划外”的停水事件,让本应提前24小时送达的停水通知成为一纸空文。而这并非孤例,近年来,自来水公司因停水通知与实际停水范围、时间不符引发的民生问题屡见不鲜,停水通知频频“失灵”已成为现代城市治理的显性病灶。当公共服务的承诺屡屡落空,民众的信任危机已从涓滴细流汇聚成亟待疏解的洪峰。
停水通知的失真折射出基层治理的多重困境。表面看是技术层面的疏漏:供水企业仍停留在“官网公告+微信公众号”的粗放式线上信息推送,对老年群体等部分“数字弱势”群体的信息可达性缺乏制度性关怀。深层次则是管理思维的固化和责任链条的断裂,部分供水企业将停水通知视为免责声明而非服务承诺,把“不可抗力”当作万能挡箭牌,这种“通知即免责”的思维定式,实质上是将公共服务异化为单向度的权力行使。
要破除公共服务承诺与执行间的落差,关键在于建立权责清晰的服务闭环,让每个通知都自带“追踪器”,每句承诺都有“回音壁”。供水企业应当将信息告知纳入应急处置的标准化流程,在发布停水通知后,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追踪停水影响范围,依托政务平台动态更新抢修进度,形成“预警-执行-反馈”的完整链路;监管部门则需明确突发状况下的信息更新时效标准,将通知调整响应速度纳入服务质量考评体系,用制度刚性约束保障服务承诺的兑现。
水龙头的开合之间,丈量着城市治理的精度。当停水通知从冷冰冰的行政公文转变为有温度的服务承诺,才能重建公共服务与市井烟火之间的信任纽带。毕竟,现代城市文明的要义,不仅在于纵横交错的地下管网,更在于流淌其间的信任活水。
(全媒体记者 丁敬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