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最新消息 > 正文

夔门绝壁“锁喉术”:165米悬空架与三重创新守护长江黄金水道

发布日期:2025-09-22 09:34

在长江三峡最险峻的瞿塘峡右岸,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地质“手术”正在进行。这座高达258米、体积140.6万立方米的吊嘴危岩,如同一把悬在长江咽喉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,其一旦崩塌引发的20米涌浪,将直接威胁3000余人生命安全和年吞吐量超千万吨的奉节港。记者近日深入施工现场,见证了这场破解世界级地质难题的攻坚行动。

165米“空中走廊”挑战极限施工

在白帝城景区1公里外的悬崖上,橙红色的悬挑脚手架如钢铁藤蔓攀附绝壁。这座国内罕见的超危大施工平台,采用分级悬挑、独立受力设计,在近乎90度的岩壁上搭建出165米垂直通道,相当于50层楼高的“空中走廊”。项目负责人李江洪介绍,脚手架通过3000余根锚杆植入岩层,每根锚杆可承受20吨拉力,形成“岩壁上的钢铁骨架”。

更令人惊叹的是“材料空中走廊”系统——4台超长塔吊将钢索、混凝土等物料精准吊运至261-317米高程作业面。工人在百米高空实施“蜘蛛人”式作业,用金刚石钻机在岩壁钻出直径150毫米、深度12米的锚索孔,将抗拉强度达1860MPa的钢绞线植入岩体,如同给危岩打上“钢铁铆钉”。

三重创新构筑立体防护网

针对危岩体“头重脚轻”的特性,施工团队祭出三项“黑科技”,横拉索束腰术是在60米高的W4危岩体上,每2米布设一道由12根钢绞线组成的横向拉索网,如同给危岩系上30条“钢铁腰带”,既约束岩体位移又避免传统锚杆对岩层的破坏。这种行业独创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。

智能监测天眼则是利用45台高精度传感器实时捕捉岩体毫米级变形,配合无人机基站实现24小时空天地一体化监测。一旦监测到0.1毫米异常位移,系统将自动向14个部门发出预警。

动态排水系统是在危岩内部植入32根智能排水导管,通过压力传感器自动调节排水量,破解了传统排水孔易堵塞失效的难题,使岩体含水率始终控制在8%安全阈值内。

守护“10元人民币风景”的生态智慧

作为第五套人民币10元背面的取景地,吊嘴危岩治理坚持“最小干预”原则。施工中采用静态爆破技术,通过膨胀剂缓慢裂解岩体,将振动控制在0.5毫米/秒以下,最大限度保护原始地貌。针对治理后的裸露岩壁,创新采用“生物结皮+立体绿化”技术:先喷洒含有固氮菌、地衣孢子的复合溶液形成生物结皮层,再分层种植耐旱的崖柏、杜鹃等植物,预计3年内可恢复65%植被覆盖。

“这项工程不仅是地质治理的典范,更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生动实践。”奉节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介绍,项目同步实施白帝城文物保护工程,通过微震监测系统确保治理施工对千年古城墙的影响小于0.01毫米。目前已完成70%主动防护网铺设,预计2025年底主体工程完工后,将彻底解除危岩威胁,重现“夔门天下雄”的壮丽景观。

编后语:当165米悬空架与三重创新技术在绝壁上交织成网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工程技术的突破,更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升华。这项投资4473万元的工程,避免了至少3亿元直接经济损失,更守护了长江黄金水道的畅通与三峡文化遗产的永恒。这正是新时代“人不负青山”的生动诠释。

(全媒体记者 雷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