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长江三峡的晨雾掠过瞿塘峡的岩壁,奉节正以“夔州人才集聚工程”为支点,撬动一场县域发展逻辑的深层变革。从大学生就业的“双向奔赴”到返乡创业园的“磁场效应”,再到创业一条街的“生态孵化”,这些政策绝非零散的人才吸引举措,而是构建起一套“引育用留”的闭环系统,在破解县域人才困境中探索出具有战略纵深的实践路径。
从“人口红利”到“人才红利”:就业政策背后的发展逻辑重构
奉节将大学生就业纳入县域产业升级的核心链条,其深层逻辑在于打破传统县域“劳动力输出”的被动定位。通过“柔性引才”与“双招双引”的组合拳,奉节不仅实现了2024年人才总量突破16.5万、硕博研究生超400人的数量突破,更构建了“订单式培养—市场化对接—全周期服务”的机制创新。这种创新的本质,是将人才作为产业升级的“操作系统”——当机关事业单位与新兴产业同步开放岗位,当高校毕业生去向台账精准到每一个个体,奉节实际上在完成从“人口大县”到“人才强县”的底层代码改写。
值得注意的是,95%的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背后,是对县域人才需求图谱的深度解构。奉节通过建立脐橙、肉兔、眼镜等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清单,让每一个就业岗位都成为产业升级的“接口”。这种“岗位即链条”的思维,使得大学生就业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力安置,而成为连接高校智力资源与县域产业的神经突触,为后续创业孵化埋下伏笔。
返乡创业园:产业梯度转移中的县域支点战略
奉节“1+7+N”返乡创业园的布局,暗合长江经济带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机遇。当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时,县域往往面临“承接低端产能”的困境,而奉节通过创业园构建的全链条产业集群,实现了从“被动承接”到“主动筛选”的转变。新增20000个就业岗位的数字背后,是上下游产业协同形成的“磁场效应”——不仅吸引奉节籍企业家带技术、资金回流,更让外地优质企业看到县域市场与低成本创业的叠加优势。
这种战略的高明之处,在于将创业园作为“制度创新试验田”。县级创业导师库的建立,实质是构建了“老手带新手”的知识传递网络;而对初创企业的创业巡诊,则打破了县域创业“信息孤岛”的困境。当返乡创业者在园区内既能享受政策红利,又能获得产业链配套支持,创业园便不再是物理空间的聚合,而成为激活县域经济的“起搏器”,其产生的乘数效应正推动奉节从“劳务输出大县”向“返乡创业高地”转型。
创业一条街:新经济业态的生态孵化实验
大学生创业一条街的深层价值,在于为县域注入“创新基因”。这条汇聚广告营销、文创开发等青创业态的街区,看似是年轻人的创意舞台,实则是奉节在传统产业之外培育“第二曲线”的战略布局。场地租赁补贴、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工具,本质上是对创新风险的“对冲机制”,而14个夔青基地、常态化大学生联系机制,则构建了“创意—孵化—落地”的生态链条。
特别值得关注的是,创业一条街形成的“知识溢出”效应。当不同领域的创业者在街区内碰撞灵感,当设计策划与视频制作形成业态联动,这里正在生成县域罕见的“创新生态圈”。这种生态的稀缺性,使得奉节突破了“资源依赖型”或“劳动力密集型”的县域发展窠臼,为传统农业大县植入了知识经济的“芯片”。正如800余家科技型企业、30余个科创平台的培育成果所示,创业一条街正在成为撬动县域产业能级跃升的杠杆。
系统思维下的挑战与破局:人才生态的动态平衡术
奉节人才工程的深层启示,在于将“引育用留”视为有机系统而非孤立环节。当前面临的体制机制不健全、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,恰恰反映了县域人才工作从“零散施策”到“系统治理”的转型阵痛。而即将推行的《新奉节人才服务管理实施细则》,以及“月调度、季汇报”的闭环机制,正是对系统治理的回应——通过将人才政策嵌入县域治理体系,实现从“政策吸引”到“生态吸附”的质变。
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,奉节的探索更具区域战略价值。当县域能够通过人才集聚形成“比较优势”,就能在城市群分工中找到独特坐标。从这个角度看,夔州人才工程不仅是招引人才的政策组合,更是重构县域发展逻辑的底层设计——它让奉节在长江经济带的人才流动中成为“节点城市”,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交汇处,搭建起人才与县域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。
奉节的人才集聚工程恰似长江三峡的水流,表面是人才数量的累积,深处则是发展动能的重塑。当大学生带着代码与创意走进脐橙产业园,当返乡创业者将沿海经验嫁接到山地经济,当创业一条街的灵感火花点亮乡村振兴的图景,这片古老的土地正在证明:县域发展的突围之路,始于人才生态的系统性重构,成于人才与土地的深度共鸣。这或许是“夔州聚才”给予所有县域的启示: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,人才不是简单的资源,而是重构发展逻辑的核心算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