评论员 王志顺
暮春的奉节大坝村,长江碧波映照着万亩脐橙园,金果与白花相映成趣,空气中浮动的橙香裹挟着数字大屏跳动的交易数据,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科技在此交织。这个三峡库区腹地的小村庄,以年产值1.8亿元的脐橙产业、Ⅱ类水质的生态答卷和3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,在长江经济带铺展出一幅“两山”理论实践的鲜活画卷。其发展轨迹不仅印证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,更揭示了乡村振兴从要素驱动向系统创新的深刻变革。
大坝村的突围始于对农业价值链条的创造性重构。当区块链溯源技术嵌入脐橙产业,每颗果实拥有了“数字身份证”,传统农产品的信任机制被彻底革新。与腾讯共建的智能平台,让种植数据成为生产要素,农户通过实时监测的土壤湿度、光照强度优化管护,使优质果率提升至85%,销售溢价突破35%。这种“技术+农业”的融合,不仅破解了“增产不增收”的产业困局,更让土地长出“第六产业”的枝叶——农旅公司开发的采摘观光、文化体验项目,使每亩果园衍生出的文旅附加值大大提升。大坝村的实践证明,农业现代化绝非简单的机械化替代,而是通过数字技术打通生产、流通、消费的全链路,在微笑曲线的两端开辟新增量。
在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战略背景下,大坝村的生态治理展现出惊人的价值转化能力。“林——橙——禽”循环系统将4.5万吨粪污转化为136元/吨的生态资产,杀虫灯替代农药形成的减排指标,正在叩击碳汇交易市场的大门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沿江种植的10万株生态防护林,既固碳释氧改善水质,又为森林康养产业储备资源。这种将生态行为量化为经济指标的创新,让“Ⅱ类水质”不再是环保负担,而是成为吸引高端市场的绿色通行证。当村民们意识到“护住一江清水能换来真金白银”,生态保护的內生动力便自然生长。大坝村的“绿色账本”,为生态功能区破解“富饶的贫困”提供了实践样本。
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激活人的动能。大坝村构建的“蜂窝型治理结构”,以村党支部为中枢,技术服务队为支撑,1356户农户形成自主管理单元,在“统分结合”中实现资源最优配置。集体经济组织创办的农旅公司,既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,又通过资产出租、劳务承接等方式确保村民共享收益,这种“公司化运营+集体所有制”的混合模式,在效率与公平间找到平衡点。而积分制管理和《大坝十条》村规民约,则让乡风文明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量化的行为准则,红白喜事浪费减少90%的背后,是乡土社会与现代治理的有机融合。
站在新的起点,大坝村仍需在三个方面深化探索。其一,推动生态价值核算体系落地,将水质改善、碳汇增量等生态贡献转化为可交易资产;其二,加强产业风险防控,通过品种改良、错季种植等方式化解单一产业依赖;其三,培育新型职业农民,用数字化培训破解“银发主导”的留守困局。唯有在保护与发展、传承与创新间找到动态平衡,才能让乡村振兴之路行稳致远。
从长江岸线的一颗脐橙,到“两山”转化的生动实践,大坝村用系统思维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立体答卷。这里的故事证明,只要善用生态禀赋、激活创新要素、深耕文化根脉,广袤乡村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既有“含绿量”又有“含金量”的发展新路。当更多村庄学会在绿水青山间描绘发展蓝图,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必将愈发绚烂多彩。